2015年11月17日星期二

食品包裝不當可致塑料袋中的塑化劑“遷移”



塑化劑曾一時引起民眾的廣泛關注。然而近期調查發現,塑化劑並未走遠,其仍在化妝品、保健食品、兒童玩具中存在,一份檢測報告甚至顯示,200份食品中,逾四成超出國家規定限量值。

近日,中國政府網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藥品監管體系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要求建立覆蓋從生產加工到流通消費全過程的最嚴格監管制度。

用塑料袋裝油炸食品等都可能導致塑化劑“遷移”

廣泛使用的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嚴禁添加到食品中,但允許使用在食品等包裝容器中,很容易產生遷移,我國衛生部門對3種塑化劑的最大遷移量進行了明確規定。

杭州市疾控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當地200份食品檢測中就存在兩種不同的塑化劑,一種87份樣品超限,另一種16份食品超限,共占樣品比例逾四成。“涉及檢測的相關食品,都是在杭州市場上隨機購買,且是出廠檢驗合格並准予銷售。”杭州市疾控中心理化檢驗科工作人員樊繼彩博士說,包括食用油、油炸食品、面制品、木耳等消費者常購買的產品。

檢測結果顯示,塑化劑在油脂類產品中比非油脂類產品中更容易溶出,且在食品中的汙染較普遍,不止來源於包裝材料,在食品的生產、運輸以及保存過程中都有遷移。

樊繼彩說,堵住了人為添加的可能,遷移的危害也不可小覷。

對塑化劑有十多年研究的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說,加熱路邊的塑料瓶裝豆漿、用塑料袋直接裝油炸食品,都可能導致遷移;一些食品即使沒有接觸過塑料,也可能含有大量塑化劑,就是塑料大棚腐爛汙染了土壤。

專家呼籲公開涉“塑”內情 在監管上需盡快建立標准

塑化劑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並促使女性性早熟,長期大量攝入可能導致肝癌。專家表示,要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涉“塑”數據,不應成為一個讓公眾疑慮的“黑匣子”。

與歐美相比,我國對塑化劑標准、范圍的研究還比較滯後。樊繼彩指出,我國僅對3種給出了遷移限量,歐盟則對7種給出遷移限量。塑化劑的監管需盡快建立標准、迎頭趕上。“廠家盡可能選擇更為安全的包裝材料,監管部門實現源頭到終端的監管,讓食品去‘塑化’是當務之急。”

廟會注意食品安全塑料袋套碗有危害



    昨天,是廟會開放的第一天,中消協發布春節消費警示,提醒市民注意廟會用餐的食品安全,不要食用使用塑料袋直接套在碗上盛裝的食物。

    中消協相關負責人表示,廟會中部分攤主為了免去清潔消毒的麻煩,會將塑料袋直接套在碗上盛裝食物。這樣的做法看似幹淨,但由於廟會上用來套碗或套盤子的塑料袋大多屬於聚氯乙烯塑料袋,此種塑料袋含有大量的穩定劑、增塑劑,這種化學物質遇熱或接觸到油脂性食品時會迅速滲出並遷移到食品中,如果被人體吸收會對身體造成致癌的危害。中消協特別提示:食品級塑料袋不可盛放高溫食品,一次性塑料碗、餐盒易溶解,市民盡量少選用。

    此外,廟會上盛裝食品的無標識一次性塑料碗、餐盒,也大多屬於成本低廉的劣質餐盒,甚至是再生塑料餐盒。而這些不合格的飯盒中,往往含有工業碳酸鈣殘渣、重金屬、石蠟、苯等毒害物質,一旦遇到高溫、高油等,容易發生溶解,使毒害物質轉移到食物中,嚴重危害人體健康。